其他

思政前沿┆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7-06-14 青马工作室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话,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展现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性,强调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遵循,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出发,突出了高等教育的地位和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性,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明确目标,并站在全局战略高度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抓住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应当遵循的指导方针与教育理念,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力与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性的展现,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遵循,是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特性的展现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的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做好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内涵与外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明特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与发展的根据,它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与形态;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的边界或范围,它受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制约与调控。

意识形态性、实践性和群众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明特性。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是直接而基本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性质的规定性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思想、党的建设理论等,开展工作、进行教育,因而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独特战线。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方向、提供动力、增强活力与凝聚力的作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是指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中,必须参与实践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促进认识能力的提高并检验思维成果的正确性。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推进社会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实践性,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的思想路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实践性,就是要从教育教学这个最大、最重要的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去,发挥教育教学增长本领的更大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就是要贯彻落实“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深层含义,就是要相信、依靠高校广大师生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就是要发动高校各级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掘师生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与潜力;就是要切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了解师生的要求,集中师生的智慧,解决师生中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总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就是要广泛动员、组织、依靠广大师生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积极主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范围与对象,是与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相对应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论述,不仅蕴涵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特性,而且标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特征。在我国社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具有覆盖的全员性,而且具有过程的全程性。所谓全员性,是指所有社会人员都要参与思想政治工作、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其中,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青少年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各级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工会组织,担当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责;各行各业有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工作。所谓全程性,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持续性,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环节的健全和各个阶段教育的衔接,也包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高校所有的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学术机构和师生员工,也就是所有的组织机构和全体成员,都必须参与思想政治工作、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师,不仅要带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先当好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结合自己所做的工作,面向学生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日常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忽视、轻视思想政治工作,不参与思想政治工作,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放弃育人职责,背离正确办学方向,只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甚至错误影响,阻碍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高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3] 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遵循规律的高度,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新发展,也是对高校广大干部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要求。 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人的思想变化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所谓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就是按照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遵循。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首先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重要工作,“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4] 因而,高校各级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而且要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性与渗透性。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科学性,或脱离教育教学实际抽象、孤立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都违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不仅损害思想政治工作声誉,而且造成教育教学价值取向不明,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因而,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第一位规律。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把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与使命,提到遵循规律的高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对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和使命,古今中外的各级各类学校,都从各个层面、以各种方式强调教师必须教书育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注重教学要“敬德修业”,即为了达到“敬德”的境界而“修业”。“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论语 · 述而》)意思是说,品德没有培养 , 学问没有讲习 , 知道应该做的事不积极行动,存在不道德的行为不改正,这是教师的忧虑。孔子又说,君子既要“博学于文”,又要“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即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用“礼”(统治阶级的政治、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唐代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把教师传道,即教师要用道德伦理育人,放在教师职责的第一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关于教师要教书育人有一段名言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5]

在西方社会,古希腊的三个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在他们各自的教育理论中,都重视“知德统一”的原则,就是把知识与道德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善”的道德品质,也就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曾经出现过科学主义教育倾向,忽视人文教育,但仍有一些教育家致力于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性研究,形成了有价值的理论。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他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并探索了德与智的不可分割性。他认为,在教学中,既没有“无教学的教育”,就是说,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源于观念,只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道德意识和行为 ;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就是说,教学中如果不进行德育,教学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而德育如果脱离教学,它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样,赫尔巴特把德与智、德育与智育通过手段与目的的方式统一起来,并论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既为德育与智育结合、渗透提供了指导,也为教书育人提供了根据。

教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生学会做事;育人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生如何做人。教书育人总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既不可能脱离价值观只讲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可能脱离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进行闭门思辨。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师德和专业技能,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但师德则是教师的灵魂,是更重要的素质。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6]

总之,教书育人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重要问题,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一个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专业知识,没有或缺乏思想政治素质,则是教育的失败。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大学生的成长,应当根据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综合实施各种教育教学,包括德育,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智育,即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体育,即体质、心理锻炼;美育,即审美素养培养。其中,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把这一途径进一步进行理论提炼,就是学生成长必须遵循的规律。这一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发展成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的发展目标与规律。人之所以要坚持全面发展,是由人的全面性本质、社会的全面性存在与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7] 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文明进步奠定基础,社会文明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成长目标。大学生成长既不是单一教育作用的结果,也不是单个人可以实现的过程,只有通过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才能全面推进。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确立目标、提供动力,不仅智力与智慧难以展现和释放,而且培养的学生也难以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保证学生成长目标明确、发展动力强劲、学习认真刻苦、才智充分发挥。因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成长的目标导向与内容规范,是学生成长规律的主要内涵。

二是自主学习成长。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8]如果说目标导向与内容规范是大学生成长应遵循的准则的话,那么学习成长则是大学生的自主实现。成长的主体是大学生,推进成长过程只能依靠大学生本人,别人是不能代替的。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和自我转化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学习心理的自觉反映和自主的行为,主要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认真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顽强的学习意志、自觉的学习行为。大学生除了具备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之外,还要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培养、提高学习知识、运用理论的能力。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学生成长、发展的能力。在学生需要具备的诸多能力中,自主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因此,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激发学习动机、挖掘学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形成独立学习、工作、研究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实践锻炼成长。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 :“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9]

如果说全面发展的目标导向是前提,自主学习是关键,那么,实践锻炼则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因为全面发展、自主学习,最终都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展开并经受检验。离开社会实践,空谈全面发展与自主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毛泽东非常注重实践锻炼,坚持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培养人才,他指出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10] 要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实践锻炼,将学到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真知和能力。大学生在校的主要时间和主要任务,是接受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专业教学,不仅都要遵循实践性原则,而且都有实践教育教学的环节和要求,并且这些教育教学最终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走向社会,承担社会实践任务。因此,重视实践,立足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只有自觉到实践中去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增才干,才能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三、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1]为此,他在讲话中提出了“四个坚持不懈”,即坚持不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坚持不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既是高校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创新模式。

所谓模式,是指对已有经验的抽象和升华,简言之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或过程中发现和抽象出隐藏着规律的理论。只要事物或过程一再重复出现,就可以概括出某种模式。模式是一种理论指导,也是一种操作规则。按照一定模式运作,有利于合理地策划方案,有利于事半功倍地完成任务,有利于选择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从整体上、本质上把握人才培养过程的构成要素、组织形式、运作方式的一种认识形式和操作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理论应用于人才培养实践过程的转化环节,为实现人才培养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相互关系方面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结合。高校培养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许多教育者从不同层面、不同专业、不同人才规格的视角,研究了人才培养模式,诸如本科生培养模式、理工科学生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探索和研究成果,有的侧重于途径与方式,有的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缺乏从整体上、本质上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构成要素和运行方式的结合,对高校培养人才虽然有一定积极作用,但难以推广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第一,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指导,既蕴涵在思想政治工作之中,更体现在“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不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马克思主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灵魂。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套单纯的培养手段或方法。

第二,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作了更全面的阐述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党的教育方针不仅包含教育的社会目标、教育的根本任务,还包含高校的培养目标。高校的培养目标,即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围绕的核心,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的规格。离开人才培养目标而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导致教育教学无所适从。

第三,包含全面的教育教学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系统。在高校,教育教学要素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包括面向学生、教师、干部和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德育 ;面向其他各类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既为提高各类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服务,也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提供基础,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的教学,既包括各个专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讲解和培训,也包括体育、美育、人文课程等教学。因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包括了高校全面的教育教学要素,并形成了高校德智体美教育教学的系统。

第四,确定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运行过程。运行的关键是“贯穿”,其含义是结合、穿过、连通的意思,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教育教学、贯通到教育教学首尾、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去。这样一个过程,既充分体现了高校各项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也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还为高校各级党政机关和师生员工制定教育教学和学习方案、组织管理、评价评估、采用教育教学方法提供指导。

因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模式,是一个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模式的创新。我们要按照这个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克服一些高校忽视甚至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进一步改变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甚至以错误言行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倾向,进一步避免德育与智育、体育相互脱节的“两张皮”倾向,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3]

参考文献

[1][3][4][6][11][1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

[5]陶行知.行知书信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10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123.

[8]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174.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1.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永廷) 

来源:原载于《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1期。

编辑:侯天玲

美编:乔娅

审核:余雯

✪第20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